第3726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_诡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26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

第(2/3)页

想到了西域,然后又想到了更加遥远的中亚地区。

    在那些传统的,低烈度的冷兵器战争模式中,高墙深池无疑是临时征召,缺乏训练和攻城技能的『农兵』的最大克星。

    没有知识,没有器械,农兵们想要临时手搓出复杂的攻城器械基本不可能。

    因此,直至欧罗巴的中世纪,城堡城墙越修越高,越修越尖,追求极致的垂直防御,依旧是防御工事的主流美学……

    直至被黑火药推动的铸铁炮弹,无情地砸了个稀巴烂。

    斐潜转头对着张辽说道:『文远,之前火炮轰击土垒,你多次阵前查看,何处易损之,何处难以破之?』

    张辽思索了一下,说道:『火炮若击于砖石之上,便是石屑横飞,墙倒砖碎……然若落于夯土之处,仅是弹跳一二,便无动静……』

    斐潜点了点头说道:『火炮如遇低矮,厚实之土垒,则其效用大打折扣。』

    斐潜点了点沙盘上之前模拟曹军土垒的位置,『土垒之战,曹军之败,非火炮独力之功,实乃我军步骑协同,战术得当所致!故而,军中若是还有言火炮可克天下者,当责之,再犯者,罚之!』

    火炮对于曹军,在声音,气息,以及恐怖破坏力的场景下的震慑效用,会随着火炮的使用数量,次第降低。

    曹军士兵第一次见到恐怖爆炸,便是立刻会溃散奔逃,但是经历多了,也就只是缩个脖子躲起来而已……

    这一点,在土垒之战当中已经展现出来了。

    庞统和张辽都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土垒之战的胜利,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火炮是催化剂,是放大器,但绝非唯一的决定者。

    斐潜看了看二人,目光中带着考校,然后问道:『若文远你身处曹军之位,欲抵御我军火炮之威,当何为之?』

    张辽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首要,自是加固墙体!以厚土、木石、沙袋层层夯实……其次,堵塞城门!将城门洞用巨石、巨木、沙土袋彻底填死,不留缝隙……』

    他语速很快,但说到一半,突然顿住,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猛地抬头看向斐潜,『主公之意,是巩县城门……曹军很可能已然未雨绸缪,将城门拥堵填塞了?』

    『不错!』斐潜眼中露出一丝赞许,手指点了点在沙盘上巩县西城门的位置,『至少,西门必堵!曹子廉前车之鉴不远,岂会再留此明显破绽予我火炮逞威?』

    斐潜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土垒陷落之后,曹洪便是立刻用皮鞭和棍棒,去赶着底层兵卒百姓,汗流浃背地将一车车土石,甚至是躯体血肉,倾倒拥塞城门洞的场景……

    火炮对于高大、高耸的石墙,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效用。

    这已被西域的战例所证实。

    但在华夏,城墙的建造传统一开始就与西方石堡不同,走的是夯土城墙路线。

    注意,路线,这很重要。

    横扫一大片的霰弹,是近期才开发出来的,而且霰弹会造成更多的炮膛内壁杂质残留,同时也会造成炮膛内外受热受力不均衡……

    也有工匠提出可以类似于手榴弹一样,预先在炮弹内填塞火药,雕刻纹路,但是一方面是太耗功夫了,另外一方面是无法掌握合适的『度』。

    甚至有不小心造成了炸膛伤人的惨烈结果……

    历史上,直接利用火炮的实心弹造成城墙大规模结构性坍塌,瞬间打开突破口的战例,在早期黑火药时代其实很少。实心弹对土木工事的直接物理摧毁力,需要时间积累和密集轰击。

    但无疑的是,火炮在野战中的价值极其显著——

    它可以对敌方精心布置,严阵以待的密集阵型,造成毁灭性的,无法防御的破坏。

    这一点,在河东之战中就被证明了,当曹军精锐试图列阵迎击骠骑骑兵时,就被突如其来的炮火覆盖打得七零八落,为骑兵冲锋创造了绝佳条件。

    而在土垒攻防这种特殊的静态作战中,火炮这种远超弓箭射程的武器,能在对方弓弩的有效还击距离之外,相对安全地进行远程打击。

    因此,必要的扬长避短,是接下来骠骑军如何将火炮兵种混入战斗力,进行有机整合提升的一个关键性的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斐潜会让庞统张辽前来议事,而且庞统还特意表现得比较『愚钝』的原因,因为在如何于阵前混杂各兵种使用上,张辽才是指挥核心。

    如果什么事情都是斐潜庞统操办思考,张辽只是被动的执行,那么火炮就不可能在今后的战斗当中走得更远……

    火炮可以压制敌方城头火力,使其不敢轻易露头,也可以干扰敌方调动和增援,甚至可以进行较为精确的狙击,摧毁特定的箭楼或指挥点。

    它为步卒的机动、展开、挖掘工事提供了宝贵的掩护。

    但是这些都需要张辽去总结,并且以前线指挥官的身份,将这些经验传授给中下层的军校士官……

    因为它所带来的军事变革,其影响是双向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ewenvxs.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