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1章不失其驰_诡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21章不失其驰

第(2/3)页

军,到了秦汉之时的将领制度,再往后到了府兵制,其实华夏在战争历史上,也是一直都在进步改革。

    每一次重大的军事制度变革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以及统治者面临的挑战。

    华夏春秋『三军』更多是礼制规范下的军队编制象征,其规模和组织形式与贵族分封制紧密相连。兵源主要是国人。西方直至中世纪依旧在玩着类似的这一套模式,并引以自豪。

    在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军队规模剧增,兵源从国人扩展到野人,甚至出现早期的募兵。这就导致了贵族军权统治的崩落,越来越的平民军事军官进入了指挥阶层,只会扔白手套表演的贵族被撩阴脚撂翻在地。

    从此华夏开始发展多兵种协调作战,骑兵开始崭露头角,车、步、骑协同作战日益复杂。

    弩等先进武器的普及提高了战斗力,《孙子兵法》等兵书出现,标志着军事思想的高度成熟,强调谋略、情报、后勤、治军等系统性战争观。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体系。彻底废除分封贵族私兵,军队由国家统一掌控。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由皇帝指派将领进行军事作战的模式成为常见模式。

    但是韩信的死,代表了绝对信任的彻底失败。

    因此汉代开始分出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形成更系统化的武官体系,实行将兵分离原则,这种军事改革的进步,也就带来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但是随后也产生了在军队之中的腐败,导致东汉衰败的西羌之乱,就是将领制度腐败的表现,也导致了三国的豪强争霸赛的展开。

    而唐代之时,针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豪强私兵化和军阀割据的弊端,沿用了西魏北周时期创立府兵制,使得国家无需负担庞大的常备军军费,也削弱地方割据,有效防止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府兵制度也同样有致命的弱点……

    而后来,如宋代禁军厢军制、明代卫所制,实际上都是在尽力的协调在土地制度、战争形态的变化下的军事适应性与创新,都在为了解决前朝军事制度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而努力。

    除了辫子朝。

    所谓八旗,其实就是走贵族军事的老路子,拿春秋战国的甘蔗渣吃,为了保证甘蔗渣没人抢,还进行种族隔离,分化,殖民,驯养,是为了专门奴役汉民而设计出来的制度,也就是奴隶主军制。

    而斐潜对于军事的考虑,就偏向于后世的现代军事理论。

    军人,尤其是职业化的军人,和平民百姓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普通百姓,杀人者死,而军人,则是杀人者勋。

    在后世之中,大多数都是以职业军人为骨干,以常规义务兵为血肉,而组建起立的战争机器。

    因此,斐潜要走后世军制的路子,就必须保证这些『骨干』不会在战争当中大量的折损置换,那就无法让经验保存起来,让这些中低层的军校士官得以晋升。

    就像是后世即时战略游戏的三星小兵,要是一上场就死了,哪里还能有机会升级?

    为了更好的保证小兵有机会晋升,在火药火炮出现之后,走向更为精细的作战模式,也就成为了一种斐潜必须要推进的改革项目。

    而巩县之处,就是斐潜推动多兵种精细化改革的第一步。

    曹军在巩县之外的土垒工事,就是检验斐潜庞统张辽协力改革的成果!

    张辽不断的发出号令,以身边掌旗的兵卒遥控着骑兵步卒的各个部分,使得每一部分的骠骑兵卒在通过汜水三座桥面的时候,都像是流动的液体通过了顺滑的管道!

    当骠骑军的先头骑兵部队踏过木桥,冲上对岸,沿着引导线扑向预设通道时,土垒后龟缩的曹军才刚刚从第一轮炮击的震撼和『安全』习惯中稍稍抬头!

    『骠骑……骠骑上来了!』

    『什么就过河了?!他们……他们怎么过的河?!』

    『天杀的!他们从哪冒出来的?!』

    惊愕、恐惧、难以置信的尖叫瞬间取代了曹军兵卒之前的混乱!

    随着骑兵通过,便是骠骑军轻步兵过河,而骑兵和轻步兵过河之后,就是如墙推进的骠骑重步兵,几乎没有任何的卡顿和停歇。

    骠骑渡河部队的增加,队列的展开之后,曹军巩县外围土垒当中的曹军兵卒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骠骑的兵锋真的抵达到了他们的鼻子下面!

    土垒上直面骠骑兵卒的这些曹军,吓得魂飞魄散之下,甚至忘了拿起武器!

    他们习惯性地以为炮击之后会有漫长的『安全期』,根本没想到死亡会紧随炮声而至!

    箭矢呼啸而下,骠骑军的骑兵和轻步兵开始对于曹军阵线进行火力覆盖和压制。

    旋即脚步不停的重装步兵冲进了曹军的防御前线!

    这些穿着重甲的刀盾手,狠狠撞开曹军仓促组织起的零星抵抗!

    而骑兵和轻步兵也随着刀盾重甲兵的推进,开始下一步的分工协作。

    骑兵如同洪流一般,扑向了曹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ewenvxs.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