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他的亲人开始消散_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33章:他的亲人开始消散

第(1/3)页

现代,北海研究所。

这是专门研究红袍军时代边陲开荒历史的科研小组,如今在驻北城旧址内看着刚刚出土的文献。

“驻北城是四百年前红袍军边陲大开荒时期的主要城市之一,当时包括安南,撒马尔罕,乌思藏,草原等诸地都在开发,而驻北城,便是由四百余年前由红袍军魏昶君胞弟魏昶琅负责带领开发建设。”

研究小组组长,教授冯陈神情复杂,展开刚出土的《天工院职官录》,泛黄的纸页上赫然记载着那位名叫魏昶琅的官吏的生平。

“魏昶琅,崇祯年随兄长创建红袍军,入天工院,授匠师衔,崇祯二年制自生火铳,射速倍于西洋火器,崇祯七年创五雷神机,一铳五发,破贼阵如裂帛......”

组员马硕指着刚出土的《蒙阴驿丞案卷》沉声道。

“魏昶琅的起点,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

天启六年冬,其父魏忠任驿丞时,因拒绝克扣驿卒口粮,被上官当庭鞭挏,吐血重伤。

出土的医案记载肺络损,药石罔效,七日而殁。

更残忍的是,族人险些趁机强占其家宅田产。

崇祯元年的《灾异录》残页触目惊心。

“蒙阴稚子弃于道。”

“流寇张二险陷县衙,焚卷宗掠粮仓。”

“疫疠横行,户十存三。”

正是在这人间地狱中,少年魏昶琅做出人生抉择,投身天工院。

新发现的《红袍军天工院入学录》明确记载。

“崇祯元年腊月,魏昶琅经考核入火器营,师从刘方,专攻火器科。”

配套出土的燧发枪图纸上,留有他的朱批注解。

“击砧簧力不足,改双弧簧片,增硝石配比试射百发皆燃。”

尤其是五管火铳实物,铳管镌刻铭文。

“天工院制式丙号,崇祯三年魏氏改良,射速倍于单铳。”

马硕捧着火铳感叹。

“在饿殍遍地的年代,他选择用技术支撑,这才是红袍精神的真正底色!”

研究小组的灯光下,刚刚修复的《天工院舰船录》摊在桌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ewenvxs.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