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年轻人_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26章:年轻人

第(1/3)页

周愈才复杂看着这一幕。

“里长此策,实乃千古未有的创举,既避官营之腐,又克私坊之乱,更兼济天下之心。”

魏昶君却摇头。

“这是教训,前朝官营失败者众,便是因权责不清,西洋东印公司猖獗,盖因唯利是图,红袍国企要走第三条路,既要盈利强国,又要造福于民!”

“国企不是官府的钱袋子,而是百姓的聚宝盆,经营层不是老爷,是替万千股民管账的伙计。”

“不过说过了国企,也该说说民办企业。”

魏昶君看着思索的众人,再度开口。

后世已经证明,国有企业和民办企业,完全是经济发展的两条腿,互补之下,才能完善一个充满生机的经济构架。

这一刻魏昶君将《民办企业扶持纲要》推向桌案中央,纸上密密麻麻的条款。

“民办企业非但与国企互补,更是红袍经济的血脉。”

他指尖划过水泥,铁轨,木材加工等行业。

“这些行业看似平常,实则是基建的筋骨、民生的血肉。”

“因此必须扶持发展。”

他首先点向政务条款。

“比如贫困山区兴办木材厂,红袍官府须三管齐下,第一,免一定时间的地税,减一定时间的商税,第二,派技术队传授防腐、烘干新法,第三、优先采购其木材用于当地修路建房。”

黄公辅恍然大悟。

“如此,山区厂子既能存活,又能反哺本地!”

“正是。”

魏昶君又举一例。

“若江南民间兴办水泥厂,官府可以协调矿场直供石灰石,担保银号低息贷款,授权使用官道运输等。”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上的扶持。”

谈及经济手段,魏昶君更显锐利。

“穷地方办厂,最难在物流,譬如滇南产好茶,却因山路难行运不出,茶农终年困顿。”

他提出创新方案。

“凡在偏远之地兴办企业者,按运输里程发补贴,运百里补五钱,千里补五两,更可申领骡马、车辆、油料补助。”

阎应元眯起眼睛。

“以往商贾嫌贫爱富,只聚江南,山东工业区等地,如今补贴运输,穷山僻壤也能生出富户。”

魏昶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ewenvxs.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